发布:2021-12-31 10:08:27 来源: 作者: 查看:次
【导语】: 12月29日,伊利母婴营养研究院(YMINI)联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成功举办“生命早期营养与健康暨第三届母乳研究高峰论坛”,携手三位院士、多名行业权威专家打造&ldquo......
12月29日,伊利母婴营养研究院(YMINI)联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成功举办“生命早期营养与健康暨第三届母乳研究高峰论坛”,携手三位院士、多名行业权威专家打造“顶流”论坛,凝聚顶级科研力量,共探母乳科研创新未来,并宣布与多家权威机构、高校启动“母乳研究生态圈”,共同打造业内“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标杆,赋能伊利旗下包括伊利金领冠在内的奶粉产品升级,推动配方迭代,促进我国婴幼儿营养升级。
(伊利母婴营养研究院携手三位院士、多名行业权威专家打造“顶流”论坛)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孟素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任发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携手多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权威机构、高校的“顶流专家”,与伊利集团副总裁刘春喜、伊利集团总裁助理云战友博士共同出席论坛,一起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伊利集团总裁助理云战友博士出席本次高峰论坛)
多位院士、顶流专家集结,共话母乳研究领域的科学前沿
作为婴配粉行业领军者,伊利一次“集齐”科研领域三大院士,引领中国母乳研究前沿方向。孙宝国院士在代表主办方的致辞中表示,中国乳品行业已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成为我国食品行业中,较早与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开展合作的“先行者”,为我国食品工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伊利集团就是这批“先行者”中的优秀代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院士致辞)
在论坛上,伊利还携手多名“顶流专家”共探母婴营养最新科研成果,为中国母乳科研未来指明发展新方向。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汪之顼教授分享了伊利开展的母乳低聚糖、母乳糖基化蛋白等母乳前沿热点研究;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靳艳研究员解析了与伊利就母乳“位点特异性糖基化蛋白及内源肽”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在玲主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玉梅教授、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赵艾教授,分别介绍了母乳喂养和过敏问题及解决,中国母婴营养状况研究及基于金领冠产品的临床效果研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郭慧媛教授介绍了乳铁蛋白与维生素D协同效应的新功能。
(携手“顶流专家”共探母婴营养最新科研成果)
获得多项极具国际影响科研成果的伊利金领冠,更以打造行业多项“首个”的科研实力领导行业创新升级。作为首个“中国专利配方*”持有者,首个企业级“母乳成分研究数据库”建设者,金领冠代表母乳研究的“中国力量”,在业界顶尖学术大会、论坛上频频亮相。从“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到“中华医学会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全国儿科学术大会”,再到“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学术年会”,连续三年召开的“母乳研究高峰论坛”,金领冠携手顶级院士、权威专家,以前沿成果不断获得科研学界的高度认可。
(携手“顶流专家”共探母婴营养最新科研成果)
在以科研经验、科研成果和科研实力领导中国母乳研究的进程中,金领冠持续以科技创新为产品赋能,本次全面升级“母乳研究生态圈”,必将再次引领行业创新升级。
深耕19年科研、获多项配方专利,金领冠引领行业创新持久力
金领冠成功构建“母乳研究生态圈”,还源于其持续深耕中国母乳研究积累的创新持久力。2003年,伊利正式开始为中国宝宝自主研发营养配方,十九年来,金领冠持续投入科研创新。并通过“全球织网”,打造以欧洲、大洋洲为核心的4大创新中心,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
(基于19年科研积淀伊利金领冠获五大核心配方专利)
在母乳研究进程中,伊利金领冠更将创新持久力转化为一系列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利成果。截至目前,金领冠已获得6大母乳科研成果,5项核心国家专利,中外14项专利授权认证**,并被成功应用到了金领冠系列产品当中,打造出行业闻名的“中国专利配方”,使其成为了业内拥有最多配方专利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
本次金领冠携手顶级院士、专家,共同见证“母乳研究生态圈”启动,该“生态圈”必将促进我国婴幼儿营养及母婴健康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为中国宝宝带来更加强大的“专利守护”。相信在未来,金领冠会与更多权威机构共同创造中国母乳研究新的成就,为更多中国宝宝健康成长持续护航!
*中国专利配方指金领冠珍护系列产品获得的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680013841.3 发明名称:核苷酸组合物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核苷酸组合物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510290842.X;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510291739.7;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510300587.2;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680013841.3;欧洲发明专利,专利号:EP3266310;澳大利亚发明专利,专利号:AU2016228670;新西兰发明专利 专利号735399。